榕園魔鏡號

邱子軒/丁冠中/余彥頡

把介入榕園的量降到最低,利用有人使用才會顯示的玻璃屏幕置展。

 

選擇榕園周圍與其中的景色(人或景物)相關的作品布展。

 

屏幕以材質差異交織的板狀柱列,去達成展畫與展景交織的虛實觀展經驗。

上一篇
下一篇

天梯美術館

陳威廷/黃敬家/曾泓銘

我們將榕園視為草皮延伸至成功湖的範圍,藉由接續系館軸線,在樹林之間建立一條新的觀展路徑。參觀者先由草皮進入約兩米五深的大廳,並沿著樓梯及柱列緩緩向上,最後由成功湖頂端回到地面。

 

美術館在剖面上可被視為一條斜線,參觀者在拾級而上的過程中除了能從不同高層觀賞榕樹群,也能依序理解五件作品與地景的親密關係。這是一個人的美術館,也是一個人的觀賞旅程。   

上一篇
下一篇

柱。天

許致遠/黃冠復/楊振宗

我們以時間為出發點,希望在榕園中創造一個能讓人感知到天地的美術館,日晷的概念便隨之而生,透過一天的日出日落中影子的走向配合園中象徵永恆的幾顆大榕樹,就如同刻度般提醒人們時間的流逝。

 

整天設計可以分為介面的創造與下沉式的展覽空間。藉由20公分的淺水池與250公分的下沉美術館和周遭的草地做出區隔,往下走的過程中可以看到我們所選關於生老病死的攝影照片,最後進入3米寬的塔中,藉由這樣個人尺度的空間和光線撒在銅雕上時的光影,短暫與永恆被我們同時捕捉在一個場景中。

上一篇
下一篇

榕園美術館— 日常於超現實

吳子萱/謝瑞恒/李孟璟

榕園成為了都市人和學生逃避文明與現實的去處,容納了各式個樣的活動,榕園也成為了一個能短暫就接觸自然的地方,而我們也希望這些活動發生的機會是可以被保留的,而這樣的逃離文明的活動意圖,成為了一個矛盾的心態與情境,並成為了一個自然與城市有點超現實於日常的關係,我們試圖使建築量體與所選的藝術品展出結合營造超現實氛圍場景,並通過路徑的連結回應學生的日常行為。

上一篇
下一篇

輪迴美術館

張劭恩/許安妤/謝欣妤

觀察到榕園有隨著時間而變動的活動,我們希望展覽也能隨著年度展出,並用空間開放的不同程度作為時間性的體現,一個週期恰好四年,輪流展覽五幅畫,四年制的大學生在每一年都能看到新的畫與體驗不同畫的觀看視角,平面圖上可以閱讀到各個作品的觀看角度。

 

建築本體位於榕園東側,讓動線可以洄游,四面都與不同的景觀相映,立面表達上,我們將三向立面疊合在一起,呈現相同空間在不同時間的觀看方式,每個作品都有兩種觀看的方式,遠近、高低的不同讓空間與藝術品能有各自的表達方式。

上一篇
下一篇

CENTRE FOR CAVE ART

林彥甫 / 涂孟綸 / 龔柏宇

以歷史照片作為觀展主題,從觀展體驗出發,帶領群眾在繽紛熱鬧的榕園之中,向下探索,以半地下的、分散 式的觀展空間,引領群眾想像從前台南人的生活,以及台南這塊土地 的歷史軌跡。

 

館藏鎖定黑白歷史照片,呈現出曾經的台南風景,照片中的人都在進 行日常活動,如同榕園的群眾一般,也藉由剖面中地平線上下的空間 差異,讓人在觀展時如同進到時光機器,感受以前人的生活方式。

 

上一篇
下一篇

-1美術館

黃辰傑/王舜昱/蕭郁霖

顛倒世界,榕園的地平面定義了+1 的活動以及-1 的美術館。


未來的活動場景將是地面有許多的人在恣意漫遊,偶然間發現地下有座隱藏的美術館。而夜間的榕園非常幽暗,光線的開口將會點亮榕園的燈火,形成新的草原地景。


我們發現樹冠的遮蔭是地面上的定義活動空間的方式。

我們在思考的是,地面下的空間要如何感知到地面上的活動?


以此為基礎發展空間組織,以不同主題圈劃出展示空間的領域。

上一篇
下一篇

自然的真實與再現

邱意芳/彭俊銘/王堃丞

 

# 作為城市中的綠地和校園內的教育休憩場所

公園與美術館之間的辯證,存在於自然的真實和再現,故選擇了五幅以不同手法展現自然的畫作,疏理作品間的關係,同時利用建築詮釋自然,讓人們遊走期間認識環境、認識自然。

 

# 真實與再現於建築上的詮釋

建築作為實體佈景,吊掛畫作、投影背景,其量體感因牆面的厚度產生,破口的產生使建築由重到輕的隱於自然,主體退縮而成就自然。 人們在建築與自然之間遊走,畫作與自然的關係也在量體與環境之間辯證。建築、 畫作、自然彼此之間的對話由此展開。

上一篇
下一篇

自行前往

柯皓鏵/董凱民/陳(日奇)文

藝術總是讓人感到距離感、難以理解;在成大這個理工起家的校園更是如此。於是我們想,如果體會藝術品的過程和成大人騎單車上下課的日常結合,讓大家在速度與移動中感受到藝術品,是不是能增加大家對藝術的興

趣呢?

 

在路徑的規劃上,我們連結了榕園靠近後門的角落和靠近光復宿舍的角落,並以此作為主要的自行車道,再考量樹的位置和平常榕園使用的習慣,進而去分支出前往不同目的地的次要車道,並在不同的車道上展示不同作品以對應騎車時的狀態。

上一篇
下一篇

地下美術館

邱紹倫/張晉維/施瀚勛

位在地下的藝廊隔絕了感官的訊息,但也同時釋放了想像的空間,如同夜晚般神秘。


人們解讀著主題為「自然」的繪畫,思緒透過天井得以蔓延。一幅先民在原始叢林中狩獵的作品,是真實的再現,也是跨越時空的想像。而相較於地表下對於自然精神層面的解讀,地表則提供了真實互動的可能,起伏的屋頂版成為新的地景,孩童們跑跳攀爬在一個全新的雕塑公園之中。

上一篇
下一篇

夢遊巧遇

施智博/謝承龍/沈王元

成大榕園區是充滿夢幻的土地,我們希望遊客能在榕園區夢遊的體驗展覽。利用版面的變化形成的空間創造不同的展覽空間,獨特為展覽物品的展示區。遊客在榕園美術館的隨意行走帶來遊客們之間的巧遇,創造人和人、人和空間、空間和物品的展示。

 

藝術家設計的展品都有它們自己的故事,但是在榕園的美術館,我們是為了創造展品和美術館的故事。只要透過展品的展區與空間對話,與榕樹結合的空間,寫說展品對遊客的表達。建築利用微妙的暗示以及虛空間,創造出不同的視覺引導跟方向,帶出更多的道路選擇。

上一篇
下一篇

榕於夜景

葉宗帆/吳昀芝/吳昱廷

重新思考美術館對於展品默認的建築立面展示形式,嘗試將作品鑲嵌於天窗中,以基地的環境為底,使其融入並襯托。

 

大眾得以不同以往的角度與距離,從另一方面來欣賞習以為常的作品,或躺或坐,或站或漫遊,甚至被邀請至此與其共度良宵。每件作品都有屬於自己與環境相溶的方式。

 

被掀起的地皮得以使人們更靠近樹梢一些,弧形的拱頂使月光均勻地散射於展廳中,沙丘上散布著零星的觀眾,有的看畫,有的賞月,有的僅僅只是在此小憩。

上一篇
下一篇

濃淡之間

劉岱恩/田唯希/湯永萱

我們理解的美術館是變動的、公眾的、包容的 ;我們印象中的榕園是開闊的、無特定方向性的、親民的。

 

兩者碰撞 , 我們認為將會是通透的、蜿蜒的、扁平的一處公共所在。我們將五幅書法字畫置入榕園 , 並以書法墨跡的濃淡與輕重作為設計概念 , 從硬體與軟體上分別回應各式各樣已經、或可能在榕園發生的場景 , 希望藉以上做法探索並圍塑出貼近土地以及空氣的、可以直接用身體感受的展覽空間。

 

“繪榕園的園,題水墨的圈,

觀書法心靈止水,舞一曲身體健康。

光線照成蔭,文字形塑體,

空間疏密墨水濃淡,寬窄高低筆尖輕重。”

上一篇
下一篇

FLOATING MUSEUM

陳萱/陳怡融/劉恩霈

/基地觀察/

由於榕樹生長茂密,樹下的陰影自然的形成泥土舖面與草地的明顯分界。

 

/展品選擇/

以雕塑和陶藝類可置於室內外的展品為主。

 

我們整理了原本平坦的草地,以土丘地景自然形成路徑和入口,並以多條高低起伏的遊逛路徑串聯展區。期待藉由路徑和棚架的置入,讓榕園不只是背景而成為展覽的一部分。主要的展場量體希望由中央的柱子支撐再以斜張橋結構拉起整條路徑。

上一篇
下一篇

台灣餘弦建築師事務所

李孟璟

上一篇
下一篇

事務所規模除了建築師外正職大概有五人左右。事務所上下班時間彈性,老師也很大方。

邱文傑建築師事務所

黃冠復

黃冠復

邱子軒

邱子軒

上一篇
下一篇

事務所現有約10~15人,公共案跟建商案都有在進行。同事都很年輕,在事務所裡面就像待在學長姐很多的工作室一樣。

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湯永萱

湯永萱

趙章閎

上一篇
下一篇

100 多人的大型事務所,以大型商案為主。少說話、多做事、做快點,努力跟著Mentor 刷存的日常。

十一事務所

曾泓銘

曾泓銘

上一篇
下一篇

規模8 人的小型事務所,主要設計家宅民宿、辦公大樓、公園等。事務所都用 Revit,可以磨練自己的設計能力,有可能出差到離島。

沈庭增建築製作

田唯希

田唯希

上一篇
下一篇

含建築師共4 人的事務所,以住宅跟小型的公共案為主。做事安靜且超效率、對模型要求高、是個建築師帶著大家一起學習的好地方!

古爵誌建築事務所

楊振宗

楊振宗

上一篇
下一篇

事務所規模大約8 人左右,建築師很多案子都在馬祖( 南竿、北竿)。有三個同事是應屆畢業生,據說建築師擔任畢業設計外評時,邀請的新鮮人。

禾磊建築

葉宗帆

葉宗帆

上一篇
下一篇

約15人的事務所,主要以集合住宅與公家案為主。 同事們都很好相處,很幽默,老闆對實習生很好。

心靈空間
大二第四次設計

學生:黃辰傑

指導老師:辛柏毅

簡介:

以下是為了能夠滿足段落所需的長度而定義的無意義內文,請自行參酌編排。以下是為了能夠滿足段落所需的長度而定義的無意義內文,請自行參酌編排。以下是為了能夠滿足段落所需的長度而定義的無意義內文,請自行參酌編排。以下是為了能夠滿足段落所需的長度而定義的無意義內文,請自行參酌編排。以下是為了能夠滿足段落所需的長度而定義的無意義內文,請自行參酌編排。以下是為了能夠滿足段落所需的長度而定義的無意義內文,請自行參酌編排。以下是為了能夠滿足段落所需的長度而定義的無意義內文,請自行參酌編排。

Between
Water and Sky

01
01
01
01
01
01
01
上一篇
下一篇

TRANSITION

商業空間

大三第二次設計

簡介:

複合型工作場域,同時也是觀光商業中心;一個從海安路,經中正路,最後到河樂廣場的轉換點。

指向性,暗示著河樂廣場的存在;回應著歷史不斷疊加的狀態。

– 以地下通道連接基地與河樂的下沉式廣場,同時延伸河樂兩側的商業空間,最後到達基地的觀光中心。

– 嘗試運用固定和彈性的空間形式來塑造快速變動的工作場域。

– 採用地面層挑高的手段,讓遠處人的事也能更直接地看到二樓(觀光中心)的空間;三樓以上的複合式工作場域除了一層樓六公尺高之外,並於三到六樓設置double skin來面對西曬。

學生:王舜昱

指導老師:卓建光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Ut elit tellus, luctus nec ullamcorper mattis, pulvinar dapibus leo.
Click Here
上一篇
下一篇

曳絲亦思 Stringy Space

可遊可棲的橋下建築

大二下第一次設計

簡介:

橋下的空間讓人有種逃離世界,躲起來的感受。我想像橋是從平坦的城市地平面上被掀起的地面,卻仍與地藕斷絲連、發生關係,這些「絲」是橋墩結構、是布、亦是使用空間的人們,隨著往來的交通、氣流、人車的穿梭被不斷擾動。

空間機能是空中瑜珈社(動)與植物染社(靜)的社團與展演空間。

駐足於平時匆匆而過的路徑,從橋下的角度,感受光線、人車的移動,感受自己的身體、聲音的震動,隨著橋下進進出出的一切,亦成為絲,搖曳著。

 

學生:劉岱恩

指導老師:陳穎澤

上一篇
下一篇

湖。濱 The Shore

心靈空間

大二第五次設計

簡介:

水之於人,是生命源頭,能帶來暫時抽離現實生活的感受,亦能帶來療效放鬆身心靈,流動與包覆的特質也成為人類感官最容易感知的物質;但現代社會之於水,卻隔著堤岸將人與水劃出無法靠近的距離,「濱」是最親近水的空間,亦是最疏遠的界線。因此,我想創造的是一個親近水的機會、一條路徑,以水作為介質,當使用者在感受眼前一片自然的景觀的同時,從視覺轉移到觸覺感知水的物理狀態,再帶入嗅覺、聽覺、味覺與自然互動,五感創造一種「可以感知但不只是看」的狀態,以純粹的身體感知作為體驗的湖濱浴場。

 

學生:陳威廷

指導老師:吳建志

 

上一篇
下一篇

內外交疊

玄關

大二第一次設計

簡介:

位於面對經國綠園道的老是街屋玄關,思考如何面對公園的綠意以及對內的隱私性,以及沿街街屋慣常的騎樓占用問題,我提出以四面落地玻璃拉門面對騎樓空間以及前方的公園,需要時能夠將玄關空間和騎樓空間打通,與公園融為一體,成為半開放半公共的空間,並在白牆掛上折疊椅(供玄關客廳用)作為裝飾,內部是一條腸胃形狀的通道,讓內外空間感連續且達到視線上的阻隔,最後進入建築內的私人場域。

 

學生:吳昱廷

指導老師:辛柏毅

上一篇
下一篇

轉角

玄關

大二第一次設計

簡介:

玄關在一棟建築中,扮演室外與室內空間介面轉換的重要角色,希望透過視角的漸變以及自然元素的介入回應行走環境的變化,從開放的自然環境到隱蔽的私密空間。在平面配置中藉矩形的偏移交疊產生空間的隱蔽性,並利用高程差與材質區界定空間,框景與高窗的間接照明則為這個過道空間引入自然元素,增加行走經驗中的感官刺激。

 

學生:邱紹倫

指導老師:辛柏毅

上一篇
下一篇

固態舞

體構成-澆灌塑型

大一第一次設計

簡介:

從一個純粹的三角錐開始,以稍小的一個個三角錐為單位進行削切再將之堆疊於上,結局是固體跳起了舞,產生張力與追求的姿態。姿態變得危險,變得搖搖欲墜,而量體的力量就產生於此。

 

學生:邱子軒

指導老師:陳恥德

上一篇
下一篇

意外

體構成-澆灌塑型

大一第一次設計

簡介:

意外 在生活的腳步聲中 悄然來到 將我們的生命開了個洞。

「總是在同一個地方,和同樣的人做事久了,有時會有一種被世界拋棄了的感覺。與其說他相信如此,倒不如說這已成了一種既定的軌道 比金字塔都難以撼動,身不由己。何時為自己而活,何時又為心而走,世界上真的有很多精彩的事物,都不需要花很多錢就能得到。

你說,我以前怎麼就沒注意到呢?不過他也想明白了,當一個人要失去什麼的時候 時間總是過得飛快,草蓆子的茶色估計會越來越濃,而自己也會越來越老」–秘密_東野圭吾

 

學生:龔柏宇

指導老師:陳恥德

上一篇
下一篇

可遊可棲橋下建築

大二第四次設計

簡介:

混雜喧囂的交通動線,切分地面層的人行空間和動線,破碎而雜亂。試圖凸顯橋下空間的特殊氛圍,帶入流動性的滑板運動和音樂社團,連接並吸引周遭學校及社區,重塑感知強烈的洄游場域。

橋下因高程變化分別形成厚重的量體感、車輛通行分隔的面狀堵塞感、線性柱列的輕盈感。藉由空間感知對應:滑板空間的碗狀空間,並藉邊緣性與交通動線分隔、開闊下沉廣場的流動串接、音樂社團的傳播性空間,解構柱子、桿件吊掛、鏡面板反射,形塑漂浮通透性的空間。

 

學生:邱意芳

指導老師:洪于翔

上一篇
下一篇

In Between

可遊可棲的橋下建築

大二第四次設計

簡介:

將複雜的基地依照其本身、在環境中和在都市中的這三個尺度選取三個特質:

 

1.橋墩結構所蘊含的的秩序性

2.橋體破開周圍環境造成強烈的量體感

3.連接著都市中兩種不同氛圍

 

以交融火車道兩端的氛圍作為主要的設計方向、建築形體與橋體相互纏繞以弱化橋的量體感、輔以秩序性的結構進行支撐。通過修改地面的車道、設置兩種氛圍的社團、公共廣場 , 企圖營造一個多元活動空間活化該區域 , 同時對未來火車道地下化進行展望 , 希望在邊界消失之後仍具備歷史的紀念性。

 

學生:彭俊銘

指導老師:洪于翔

上一篇
下一篇

Stop By

複合商業剖面

大二第三次設計

簡介:

基地座落在古港區層次豐富的城市街角,建築設計乘載對用路人友善的責任。因此,我在設計建築的同時保留了路人的動線,並使人在行經時也能察覺到建築裡發生的活動,期待兩者能產生有趣的互動。

動畫工作室的需求除了動畫拍攝、後製,更重要的是擁有一個讓人沉思、發想創意的冥想空間;書店作為動畫工作室與外界交流的媒介,透過動態的櫥窗展示模型、書籍。最後以動態的立面表情點綴成吸睛的沿街建築。

 

學生:施瀚勛

指導老師:吳秉聲

上一篇
下一篇

WATER_STATES_
SPACE

心靈空間

大二第四次設計

簡介:

水,在不同的溫度、壓力、環境時,有不同的姿態。無論以哪一個面貌呈現,最後總是能達到飽和、穩定、平靜。

我希望來到此處的人,能透過空間和水的互動,真實地感受水與自己的接觸,在此,你能感覺到自己也是水的一部分,在不同的空間、成為不同狀態的水、感受不同姿態的水與身體的接觸,與水同行,洗掉紛擾雜物,在最後,你將能成為平靜,回到最初始的自己。

 

學生:李孟璟

指導老師:郭秉緯

上一篇
下一篇

Hang-a Lai

複合商業剖面

大二第三次設計

 

簡介:

以youtuber創作基地複合青旅機能以及Sobar music的台南表演據點作為出發進行商業空間設計。透過音樂、旅行以及遠端媒體的描述,台南的城市空間、建築物本身的空間樣貌被不同的媒介詮釋、接收,也因此每個人各自將留下對於空間的理解與印象。可能是透過表演來感受建築空間、透過影片運鏡的片段來認識這做青旅創作基地,空間存在著無數多版本的平立剖面,被個體詮釋,被記憶修改,也不再存在唯一或是最終的建築樣態。

從剖面出發,創作基地透過交錯的動線、視線的導引以及量體的錯置使得空間本身的語言模糊而複雜,也藉此容納每個人對它的不同想像。

 

學生:涂孟綸

指導老師:陳彥伶

上一篇
下一篇

冷熱之間

複合商業剖面

大二第三次設計

簡介:

透過剖面設計表達空間的戲劇性,冰淇淋專賣店與武士刀鍛造坊的異質組合,極端的冷熱空間反映在剖面關係中,嚴謹的工坊漂浮在輕盈透明的零售空間之上,木造茶室顯得重要卻輕巧,以一到連續的長斜屋頂面對鄰房,讓建築與周圍之間保持舒適的距離,屋頂之下的高低序列,也讓不同活動自然的發生。

 

學生:蕭郁霖

指導老師:郭秉煒

上一篇
下一篇

TO BRIDGE

活動中心

大三上第一次設計

簡介:

本次基地位於南美二館的西側,為大型公共空間與常民建築之間的過渡地帶;既存的美術館量體及大面積綠地植栽,將原先狹長的基地畸零劃分。在此些條件下,如何創造外來遊客及社區居民的相互共容以及既有現況的去留取捨,是為我此次的設計議題。

在操作上,我將不同樓層的使用者進行定義,將地面層大部分植栽進行保留並作為附近居民的活動場域;二樓則作為外來遊客的公共層,連接南美二館與社區藝廊作為遊覽的延續。

 

學生:柯皓樺

指導老師:卓建光

上一篇
下一篇

Community Forest

活動中心

大三上第一次設計

簡介:

森林中樹木為實體,樹木圍塑成虛體的正空間,我想創造的,正是都市中的森林。

本次設計基地位於南美二館旁,三面臨路的公園用地,在南美二館建造之前, 這塊基地原為公園,社區居民有許多活動在此街廓進行,當南美二館建成之 後,雖然帶來觀光人潮與商業活動,外部負空間卻使得居民活動不復存在,因 此我以森林為概念,大樹的不同部位可以對應到不同的建築元素,樹幹好比 CORE、樹蔭是半戶外空間、樹頂可以帶給頂層遼闊視野、樹屋是樹上包被的 空間,透過設計讓居民重拾記憶中的那棵大樹,新量體的置入與南美館舊有量體共同圍塑出不同表情的外部正空間,而外部空間之間又可以互相連通,創造出街廓內的洄游路徑,而相鄰街廓的小巷指向基地內的戶外空間,讓小徑保持連續性。

 

學生:陳萱

指導老師:楊詩弘

上一篇
下一篇

A Wrapped Boulevard

活動中心

大三第一次設計

簡介:

藉由在南美館旁開闢一條小徑,整合南美館的巨大量體與台南蜿蜒曲折的街道巷弄。從都市尺度小徑能成為市民與觀光客漫遊路徑的一部分,從神農街、新美街、蝸牛巷,經過台南美術館,延伸到府中街。巷弄有時會轉彎,有時會變成一個人群可以聚集的廣場,而有時候我們會走到一個巷弄的終點。建築尺度裡小徑成為一個大道,藉由巷弄語彙的轉譯,大道有了各式各樣不同的功能。大道從台南美術館南側友愛街與永福路十字路口開始,終點在府前路上的司法博物館,中間會有通往南美館和重要景點的小巷子。整個設計也是南美館地貌的延伸,甚至將南美館的背面轉向正面。

 

學生:黃敬家

指導老師:卓建光

上一篇
下一篇

彼得潘的飛行場

線條之詩

大一下設計

簡介:

本設計分為三階段操作:與組員解讀一張線稿再共構一個圓,由此各自生成截然不同的基地,閱讀地形並放置合適的構造體。

夾擠於彎弧的峽谷、直線的山壁、與流經另一頭的溪流,我創造了一塊扇形平原,於此落下整齊的V形柱列,柱上的不同高程搭起多層次的平台,平台攀上峭壁也伸向峽谷;巨大的桁架屋頂定義了空間高度,並與V形柱構成看似傾斜的量體。想像彼得潘能於其中體驗刺激、驚險的飛行。

 

學生:張劭恩

指導老師:龔柏閔

上一篇
下一篇

Holo.e.Stadium

線條之詩

大一下設計

簡介:

以給定的圖面自由生成地形,作為這次設計的基地。在Program方面,預設是一棟在未來成為主流的 全息投影電競場館,藉由全息投影(Hologram)與浮動式的地板,盡可能呈現出選手們廝殺的虛擬場景。觀眾們可隨著好奇心的驅使而自由的遊逛於戰場之中,親身體驗兩隊互相較勁的戰術執行與精湛技巧。在主舞台下方設計了選手休息室以及走廊末端的環景餐廳,正對其他同學們精彩的設計。

 

學生:葉宗帆

指導老師:宋立文

上一篇
下一篇

翩翩

心靈空間

大二第四次設計

簡介:

粼粼波光浮動、樹稍隨風、樹影晃動,空氣、聲音、光。動態的一切,帶來了心靈的靜我想起了舞蹈的模樣。

失去方向、感官變得敏銳。當肢體到達極致的動,心將靜止如水。建築,是整座山林,雕塑般的厚牆,聳立期間,在樹影翩翩中,宛若起舞。

 

學生:沈王元

指導老師:郭秉煒

上一篇
下一篇

拼貼旅行

旅館

大三第四次設計

簡介:

此次設計將結合Story Wear展售店及旅館的空間,基地位於台南舊城鬧區中,我希望將台南富有的歷史與傳統文化與品牌意象貫徹於旅人的體驗中。作為當代時尚潮流的轉型,環保永續為旅宿的一大特色,並切推廣舊衣回收再利用的概念。因此空間採取拼貼手法,在立面上透過虛實變化創造景深,同時暗示空間性質,並且加入展演、工作坊與舊衣診所,讓旅客及在地居民能共享各形式的藝文活動。假日則能在一、二層間的廣場舉辦市集,呼應台南街邊商店的特色也營造空間互相穿越與可視的趣味。

 

學生:許安妤

指導老師:顏茂倉

上一篇
下一篇

Return

心靈空間

大二第五次設計

簡介:

我認為建築的力量在於利用人造而銳利的邊界,讓人意識到世界曖昧模糊的邊緣。心靈的疑問不是線性的往前走就能找到答案,有時候需要後退、迂迴,最終可能發現起點與終點根本是同一件事情。我希望這個設計是一個低調隱蔽在森林中的方體,但人在其中會像是回到子宮的空間感。人類最初始的建築體驗就是子宮,在那裏聲音與光都是間接的,沒有一個資訊是絕對且明確的,但我們卻能在那裏受到最大的保護與安全感。

 

學生:吳昀芝

指導老師:洪于翔

上一篇
下一篇

Permeability in Urban Space

複合式工作場域

大三第二次設計

簡介:

空間的滲透性,是將建築視為⼈與⼈活動的介質,因此空間的分界不再視為恆定的存在,⼈的活動將滲透於空間,產⽣對話與互動的可能。實體與虛體交互產⽣使得⼈的活動產⽣互融 ,空間的滲透性在此產⽣。樓板的交疊,使得⼈在空間的活動並不是純粹的垂直⽔平性移動,以三維曲度樓板型式作為空間分界,⽽⾮以牆做為區隔,空間的內外分界變得曖昧且多樣,⼈與⼈之間的互動產⽣多樣維度的交疊。

 

 

學生:林彥甫

指導老師:沈弘軒

上一篇
下一篇

月過山丘

水泥

大一第二次設計

簡介:

月過山丘,是由一張月色籠罩的山丘發想而來,為了表現天空的包覆、月光的穿透 與山稜的朦朧,用水泥呈現 天空的包覆與山的起伏;用鐵絲網做 天空包覆的延續與 增加視野的通透;而天空中間的孔洞做月亮讓光線透入虛空間,籠罩在山丘上。

 

在每次的模型中,我不斷摸索它最好的型態,並初次嘗試由剖面關係來改變內部關係,包括山稜與天空的曲線關係、虛空間的型態及水泥厚度造成的光影變化。

 

學生:丁冠中

老師:陳品蓁

上一篇
下一篇

Permeability in Urban Space

工作場域

大三第二次設計

簡介:

空間的滲透性,是將建築視為⼈與⼈活動的介質,因此空間的分界不再視為恆定的存在,⼈的活動將滲透於空間,產⽣對話與互動的可能。實體與虛體交互產⽣使得⼈的活動產⽣互融 ,空間的滲透性在此產⽣。樓板的交疊,使得⼈在空間的活動並不是純粹的垂直⽔平性移動,以三維曲度樓板型式作為空間分界,⽽⾮以牆做為區隔,空間的內外分界變得曖昧且多樣,⼈與⼈之間的互動產⽣多樣維度的交疊。



學生:林彥甫

指導老師:沈弘軒

上一篇
下一篇

The Hole

水泥澆灌

大一第二次設計

簡介:

以榕樹樹洞做為空間組構的觀察對象,紀錄並分析樹洞中的虛空間組成元素,描繪出虛空間的各種樣態,嘗試以虛空間實體化回推出樹洞的空間感,最終以水泥量體及螺棒圍塑出我重新詮釋的樹洞型態。以水泥柔和線條形塑的量體,展現出樹洞中,樹幹堅韌不拔卻同時柔美的形象;不同粗細的螺棒,則以另一種形式表達出樹幹的強韌,與水泥質感相互對比、相互呼應。被方正外型局束的水泥量體,與自由穿出的螺牙們又形成另一層面的對比關係。

 

 

學生:徐以芹

指導老師: 顏世樺

 

上一篇
下一篇

TRANSITION

商業空間

大三第二次設計

簡介:


複合型工作場域,同時也是觀光商業中心;一個從海安路,經中正路,最後到河樂廣場的轉換點。

指向性,暗示著河樂廣場的存在;回應著歷史不斷疊加的狀態。

– 以地下通道連接基地與河樂的下沉式廣場,同時延伸河樂兩側的商業空間,最後到達基地的觀光中心。

– 嘗試運用固定和彈性的空間形式來塑造快速變動的工作場域。

– 採用地面層挑高的手段,讓遠處人的事也能更直接地看到二樓(觀光中心)的空間;三樓以上的複合式工作場域除了一層樓六公尺高之外,並於三到六樓設置double skin來面對西曬。


學生:王舜昱

指導老師:卓建光

上一篇
下一篇

飛塊

水泥澆灌

大一第二次設計

簡介:

建築、量體、水泥、方塊,代表的是穩定、沉重、安定,動態因而是與之相反的概念。在這次設計中利用切割與拖曳的動作,使一個方塊開始顯現殘影般的方向性與移動感。經過草模來回嘗試,找出以水泥這個媒材與尺寸上所能掌握的,不過度的切割層次與拖曳距離。並將部分塊體用木板置換,透過板元素與體元素的交互作用加強其效果。

 

學生:董凱民

指導老師:陳品蓁

上一篇
下一篇

VACUITY

建築學校

大三第三次設計

簡介:

「在沒有縫隙的地方,反而是無法產生交流的。」

縫隙的空間是什麼樣子? 縫隙與縫合之間的依存關係又是什麼?這是我最初的提問。以結果來看,以真空的部分(縫隙)形成不同空間/Program之間共同的留白,如此一來反而創造出一種,能相互感知卻不直接觸碰,各自公轉卻又時而交會的空間。彼此保持著舒適的縫隙,同時在那縫隙中,不完全僅剩孤獨之處。


學生:王堃丞

指導老師:楊詩弘

上一篇
下一篇

Interwine

建築學校

大三第三次設計

簡介:

建築學校的基地在青年路頭,與路尾的民生圓環作為觀光的藝文中心遙相對應,思考建築學校在此社區中扮演的角色。觀察台南騎樓中住商活動空間的交織行為,以此為概念,中間最高最透的量體為主要的公共空間,提供社區的人使用,也作為建築學校評圖或活動的場域,而兩側較為封閉的量體則作為工作室和教學空間。希望藉由建築學校空間與社區空間的彼此交織,讓兩者產生更多互動關係,讓建築教育進入社區。

 

學生:劉恩霈

指導老師:黃介二

上一篇
下一篇

似曾相識

工作場域

大三第二次設計

1

簡介:

設計的發想源自於一部老電影,1980年的「似曾相識」,讓我開始思考如何藉由建築空間與基地周遭文史資源的結合,創造一段穿梭今昔時空的旅程。這是一個開放式的工作場域,同時也是一種新的觀光諮詢體驗。建築透過一條內部的遊逛路徑,串起了觀光服務中心、演講廳、展廊、餐廳、文史工作室與屋頂花園等空間,同時搭配與外部都市環境的互動,將城市的今昔風貌與空間關係,如同電影情節一般穿插其中。

 

 

學生:張晉維

指導老師:黃介二

上一篇
下一篇

Cluster

家宅

大二第二次設計

簡介:

由於家人相聚的時間甚短,公共空間有最高的連貫性,希望能把「感知到其他人存在」這件事最大化。但如果在完全開放的連續空間又會形成許多聲音、氣味的交雜。因此,為降低各種活動間的干擾,我以一些錯置並且向心的方式安排平面。剖面上,依空間性質創造不同高度的空間,最終,公共空間在平面與剖面上形成多個尺度各異的量體互嵌的狀態。錯置的型態也使家庭空間與自然相互穿插、扣合,引入自然,模糊室內外。

 

學生:陳怡融

指導老師:吳建志

上一篇
下一篇

Liquifying the Site

Hybrid 集合住宅

大三第五次設計

簡介:

透過這個題目,我們試圖重新探討公共空間的可能性;在基地中我們觀察到巷弄中富有活動的節點,但由於基地內的地域性被縱橫的歷史巷弄以及兩座廟宇所切分,我們試圖在保存地面層氛圍的條件下置入平行原的住宅量體,並將活動節點視為公共空間,液化且抬升至二三樓。一樓地面層我們選擇開放,以水池和草地暗示原本的歷史巷弄遊走的經驗,再以室外梯連結至二樓的平台,而液化的公共空間則以管狀的型式穿梭在量體之中,從廣場變為路徑。

 

學生:田唯希、蕭郁霖

指導老師:陳柏年

上一篇
下一篇

Local Continuing

Hybrid 集合住宅

大三第五次設計

簡介:

在這個題目,我們試著保留歷史街道以及存在的歷史建築和商業模式。面對台南公園的綠地延伸以及創造的軸線,融合街廓兩側 對應公園南路的托開以及輕軌的植入,考慮到輕軌的交通需求和市場、馬路的關係 面對公園國小的社區空間以及馬路天橋的延伸,使街廓兩面的關係更鄰近。隨著基地不同的使用者,創造能服務和串聯通勤者和居民的空間。面對商業族群的機能包括工作樓層、短居住宿、旅館、定居、共同工作室,還包括了能使和居民交流的公共空間。

 

學生:施智博、蔣亦捷

指導老師:卓建光

上一篇
下一篇

Local Continuing

Hybrid 集合住宅

大三第五次設計

簡介:

此設計由既有巷弄空間體驗中,尋找舊有紋理保留與新開發共存的可能性,希望能在新舊交織的環境中創造更多生活經驗。三種房型結合交通與文創展演的優勢,成為新創企業拓展事業與人際網絡的場所。剖面上藉由不同量體破口回應周遭都市函構,使活動能由都市中滲入中央地景公園。

 

學生:曾泓銘、張晉維

指導老師:黃介二

上一篇
下一篇

圓別墅

複合材料

大一第三次設計

說明:

以研究Villa Rotonda的空間關係作為出發,發現Villa Rotonda在空間上有嚴謹的數列關係,空間的主次同時對應了黃金螺旋的不同序列,部分即為整體。

試圖透過結構系統與嚴謹的數列關係,去呈現出隱藏在Villa Rotonda中數學與建築的關聯性,展現出Villa Rotonda的隱藏樣態。

 

學生:余彥頡

指導老師:陳恥德

上一篇
下一篇

可能 Possibility

複合材料

大一上第三次設計

簡介:

「可能性」是施洛德住宅最吸引我之處,整體設計來自於委託人施洛德太太對於住宅的想像-「空間會隨著使用者的需求而改變」,從設計到落成,委託人與建築師兩造之間的交流產生出的獨特空間體驗令我著迷。 為了回應我所觀察到的多種可能性,我以鏡子作為模型中的一大主角-經過排列後的鏡子千變萬化,不只將室內外空間延展開來,更打破內外空間的界線。直線與橫線從原本單純的線構成交織出了最複雜、最多可能性的面與體。 看著這顆模型,我總是想像著一個小人在裡頭跳上跳下、探頭探腦、四處探索。

 

學生:湯永萱

指導老師:葉玉祥

上一篇
下一篇

崖上

 複合材料

大一第三次設計 

簡介:

這次設計,透過題目給定的大圖,整理出隱含在圖面中的秩序,透過線稿的劃分,整理出一些秩序,並將當中的線條以等高線的型式,創造出一座虛擬的地形,並以此作為設計的基地。在構築空間的過程,運用了不同性質的材料,試圖藉由材料不同的特性,創造出組構空間的邏輯,並從中理解材料本身的特質。

 

學生:楊振宗

指導老師:陳恥德

上一篇
下一篇

BUMP & BROMPTON

旅館

大三第四次設計

簡介:

沿著民權路上狹窄的街屋,來到十字路口的節點——這裡曾是中央市場,現況則是有著不同用途的大樓。新的計畫裡,預計作為一棟旅宿,為來到這座城市的旅人洗塵接風。不僅僅是短暫的下榻之地,位於市中心,結合了折疊腳踏車品牌的旅館更提供了以自行車的速率遊逛這座城市大街小巷的可能。旅館房間設計除了給予腳踏車可被摺疊收納的空間,也打破腳踏車搬運的局限性,以一座腳踏車塔作為儲存與展示功能特色,向城市的人們宣告不一樣的生活方式。

 

學生:吳子萱

指導老師:卓建光

上一篇
下一篇